中华风筝 挟风鸣唱两千年(图)
时间:2019-03-10 10:32:31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看着空中迎风起舞的风筝,你肯定想不到在公元前190年,它也这样飘摇在一场场战争的上空。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
看着空中迎风起舞的风筝,你肯定想不到在公元前190年,它也这样飘摇在一场场战争的上空。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并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风筝是如何穿越两千多年前古战场的战火,来到我们眼前的,它的故事我们要细细聆听。
在古代的作用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个发明风筝的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他斫木制鹞,研究了三年,做出一只能在空中飞翔的木鹞,但是它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是中国最早的风筝雏形,有点类似现在的航模。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也受到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的启迪,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人们发现竹子比木头轻巧也便于拗出造型,后来韩信用竹篾扎架子糊上牛皮,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的风筝的飞行物。古代风筝制作的初衷是用于军事窥探和传递消息之用。
古代风筝除了被用于军事上侦察,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韩信改良风筝,是为了根据风筝引线长短来测算秦朝皇宫距离,从而确定方位开凿地道。垓下之战,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并唱起楚歌,唱凄凉而婉转的楚歌,瓦解敌人的军心,获取战争的胜利。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明朝的时候有一种名叫“神火飞鸦”的火器,它其实是一种内装炸药的鸦形风筝,用四个大的起火装置作为动力,当这种风筝飞到敌方的上空时,盘香会点燃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范围的攻击力。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曾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天文监测,也是早期人们对测算风速、飞上太空的梦想大胆的尝试。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风筝开始向世界流传,先是传到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据传,1825年,英国有位叫乔治·波柯克的中学教员,为满足小女儿玛萨翱翔蓝天的愿望,制作了一只大风筝,并把玛萨绑在上面放飞,风筝上升到90多米的高度,不久安全落地。玛萨因此成为第一个利用风筝升空的人,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风筝由中国传入欧洲,确实启迪了不少航空爱好者的心智,最终,人类利用风筝的升空原理发明了现代载人飞行器。
风筝开始收集生活中的欢笑
唐代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而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转折,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唐以前的风筝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品种繁多,结构有硬翅、软翅、伞形、桶形、长串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如有音响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灯笼”,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独具特色。
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之所以成为发展阶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民间手艺的鼎盛发展时期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得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定做,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一些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撰文/资料整理 孙铭霞
图片提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魏风筝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魏博文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