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天津 > 正文


解悟音声美 好诗代代传(图)

时间:2019-03-03 09:49:30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俗世雅言 吟诵之美 解悟音声美 好诗代代传(图) 孙菽阳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近,随着一些诗歌类节目的热播,人们对诗歌的喜爱又达到了高潮。诗歌是音乐化的语言,而吟诵能展现其音律之美。只是,能体悟诗歌灵魂的吟诵,正在被渐渐遗忘。同时,关于诗歌中某些常见字发音的争议也始终存在。那么,现如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读一首诗?就此,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静、中国楹联学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刘琴宜。

中国的古典诗歌

历来有吟诵的传统

诗歌有一种声律,是抑扬顿挫的美。因此,吟诵是读诗、赏诗、懂诗的重要法门。没有韵律地读,就不能真正对诗歌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诗歌的平仄音韵,把其中的喜怒哀乐、起承转合,通过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朗读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吟诵而来。因此,吟诵的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实现细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所以在吟诵之前,要了解诗人与诗歌的情意,以及节奏平仄。

吟诵是一种先于文字的律动。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因为中国的语言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所以即便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改变,诗歌蕴含的情感也不容易丢失,也能用来吟诵。我们单音独体的语言,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来,为了避免单调,诗歌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五言诗的停顿就有两种可能,“二三”或“二二一”,节奏就有了变化。继而又从五言诗发展成为七言诗,变成“二二三”的节奏。

吟诵不是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吟诵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歌,可以早晨吟诵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心灵、感情、意念融为一体。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都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但是节奏是不变的。

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语音本身具有传达情绪、感觉的作用。读诗歌,如果字音读不准,声韵读不到位,节奏韵律读不出来,就会失掉诗歌应有的美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也会有所折损。所以一定要学会吟诵,才能真正得到诗歌的精华。吟诵就是把自己对于一首诗歌的体会,结合其平仄格律表现出来,帮助更好地理解。当然,如果按照各地的方言、方音来进行编辑,就会很复杂,因此以普通话为基准的吟诵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一些字的发音和我们平时讲话不一样。不过,这不是古音,而是在没有入声声调的情况下,用普通话的语音,尽量把有平仄入声的诗歌读得合乎格律。今天的普通话,和古代汉语的发音有些已经相去甚远。我们当然无法知道古人具体是如何发音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古音研究的成果,依照古人的传统,采用“叶韵”“文读”等方式,去尽量靠近古人读书时的发音。这样做可以对诗歌有一些更深切的体会、感受。

以《春夜喜雨》为例,前两句是“好雨知时节(jie四声),当春乃发(fa四声)生。”不能读成“好雨知时节(jie二声)”“当春乃发(fa一声)生”,否则平仄就不对了,因为这里的“节”和“发”都是入声字。杜甫是按照平仄的声音写的,读出平仄声,才能把诗歌的美感传达出来。以《回乡偶书》为例,前两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uai二声),乡音无改鬓毛衰(shuai一声)。”“回”字这样读是根据“平水韵”,“回”和“来”同属上平声“十灰”韵,“衰”属于上平“四支”韵。以《凉州词》为例,第三句是“醉卧沙场(chang二声)君莫笑”,可以读出豪放、视死如归的情感。以《山行》为例,第一句是“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二声)”,也是依据“平水韵”,“斜”和“家”“花”同属下平声“六麻”韵。因此,一首完整的诗歌,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不能去除其中任何一种特质。现在有些所谓的吟诵,像唱歌一样,有的虽然很好听,但是和诗歌的平仄节奏完全都不配合了,等于抽去了诗歌一半的生命。

孩子的天性是喜爱诗歌的

让孩子背诗有用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诗人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的是,这种感动如何生发。否则,死记硬背,甚至背诵的都是错字、别字,文理不通,不但无用,还误人子弟。其实,孩子的天性是喜爱诗歌的,因此“诗教”尤为重要。诗歌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悲哀,欢聚时写快乐。正确吟诵一首诗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改变一个人的性情,让内心回归平静。

从周朝开始,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的。《周礼·大司乐》说国子入学,学习讽诵吟咏,摇头摆脑地吟诵。吟诵的时候,诗歌的画面似乎是动态的,可以感受到“孤舟蓑笠翁”身旁簌簌落下的鹅毛大雪,感受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站立舟头迎面吹来的徐徐清风,还有穿越时空,感慨世间无常的沧桑美感。人的大脑有左半边和右半边,一半是理性的、一半是感性的。理性的学问是知识,比较死板,感性的学问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常微妙,而学会吟诵就能培养感性意识。吟诵是让心灵、感情、意念都和诗歌打成一片,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近期出版的《最美诵读——好诗咏相传》,可谓孩子们学习诵读的范本,其内容除了作品赏析,每篇还配有诵读要领,就是为了从声音入手,接引更多的孩子进入古典诗词的世界。

所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把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吟诵是一门口口相传的艺术,前辈们有家传或有师承,他们的吟诵实践是当世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总结吟诵的规律,把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和传播。

新报记者 孙菽阳

编辑:zmh

关键字:诗歌吟诵代代解悟音声平仄一点我们一种节奏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