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上元之夜”刷屏 元宵节到底为啥要观灯?
时间:2019-02-21 18:4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导读]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20日电(记者上官云)毫无悬念,昨晚“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了: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此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各种充满创意的灯笼或者灯光秀。民俗学专家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说,元宵节的特点主要就集中在狂欢、观灯这两点上。而且,上元节和元宵节原本是同一天。所以元宵节当晚可以称为“上元夜”。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毫无悬念,昨晚“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了: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此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各种充满创意的灯笼或者灯光秀。
民俗学专家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说,元宵节的特点主要就集中在狂欢、观灯这两点上。而且,上元节和元宵节原本是同一天。所以元宵节当晚可以称为“上元夜”。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勇 摄
元宵节原本又称“灯节”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民间素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所以也叫灯节,沿袭至今。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起源较早,在唐代,元宵放灯已发展为很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据记载,当时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十分好看。
对那时观灯的盛景,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花灯与月光相映的动人场面。
宋代的灯会则更为壮观,每每灯会期间人潮涌动,人们一边观赏造型各异的花灯,一边品节令小吃。苏东坡曾描摹道“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此后,元宵灯节的规模与时间不断变化。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合计三天;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算下来是五天;明代则是到由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时间。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依据灯期,最初张灯的那一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则叫“残灯”、“阑灯”,十分有趣。
“花灯”类型都有哪些?
如今每逢元宵节,小街小巷都能看到各式灯笼,更不用说各地举办的大型灯会,常有造型别致的彩灯出现。
在古代,元宵节花灯的品种也十分丰富。以南宋举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据说,那时最大的苏灯,直径可达三四尺,用五色琉璃制成,上面还有山水人物,栩栩如生。
另外,还有如“混然玻璃球”般的“无骨灯”、“刻镂金珀玳瑁以饰”的魫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的珠子灯……相当新巧。
其中,“走马灯”又叫蟠螭灯、马骑灯,制作相当精巧:它设有“轮轴”,也叫纸轮风车,上有剪纸,在灯内点上蜡烛后燃烧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带动轮轴转动,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灯屏上,图象不断变化。
资料图:图为大型猪生肖灯组。 王东明 摄
王娟则表示,古代比较常见的,还有包括体型巨大的“鳌灯”在内的象形灯,仿照事物形象编制而成,如龙灯、虎灯等。还有根据戏曲故事、民间故事制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十分好看。
那些与“灯”相关的习俗
除观灯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与“灯”有关的习俗。民俗学专家萧放告诉记者,比如浙江温州有“挑灯会”之俗。元宵节那天,很多人把纸糊灯笼挑在竹枝上面,意味“迎春”,非常热闹。
此外,古代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后开学,那时,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就叫“开灯”,学生们把带来做好的花灯,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
资料图:一名小游客拍摄花灯。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其实,无论是“闹元宵”也好,“闹花灯”也罢,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萧放则表示,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的锣鼓、灯火、游人一起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完)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