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动“宽货币”转为“宽信用”
时间:2019-02-21 17:15:40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央行近日公布的2019年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表明,社会融资和新增信贷均出现了积极变化。2019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 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 56万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 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 4%,增速比上月末高0 7个百分点。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9 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 4%,增速比上月末低0 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 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 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
央行近日公布的2019年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表明,社会融资和新增信贷均出现了积极变化。2019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
新增信贷创下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可观,增速回暖,信贷与社会融资结构均有所改善,这些良好势头表明,近来一系列纾困民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正逐步生效,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强。
但是,喜人变化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调整的空间。从货币供应量看,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54.56万亿元,同比增长0.4%。M1和M2“剪刀差”已连续12个月为负,并持续扩大。这体现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的投资需求有待提振,实体经济的活力还需激发,需要继续推动“宽货币”转为“宽信用”。
如何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让“宽货币”真正变为“宽信用”?对此,应当把握一个大方向和两条具体路径。
一个大方向是不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通过此前定向降准、TMLF等一系列“定向宽松”的操作,事实上已经营造出“宽货币”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转向,是这一系列操作的前提,目前的“宽货币”也并不是放水式的全面宽松,而是定向为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创造出“宽货币”的条件,助其脱困。眼下的问题不在于流动性不足,而在于信用环境偏紧,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不能也没有必要转向。货币政策一直着眼于实现总量适度,优化信贷结构,同时还兼顾着外部均衡,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而“宽信用”的任务,则需更多的结构性政策和改革配合完成。总之,货币政策探索并积累了不搞“大水漫灌”又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未来也要继续在这条稳健之路上走下去。
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改善偏紧的信用环境,提振企业的有效投资,需要我们沿着两条具体路径发力。
一是继续为民企纾困,坚定支持民企发展。从数据看,金融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普惠小微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末高2.4个百分点。1月份增加2109亿元,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6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行,1月份新发放的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16%,比上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信贷支持的小微户数持续增加,截至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165万户,1月份增加26万户,同比多增7万户。可以看到,从金额到价格再到户数,民营和小微企业已经全方位感受到金融的支持。接下来,要进一步纾困民企,还要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比如,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将其建设成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对民企融资更友好的体系。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9年年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提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不少对小微企业的歧视,这样的金融体系比较擅长支持大企业,不擅长支持小企业;比较擅长支持制造业,不擅长支持服务业;比较擅长支持粗放式的扩张,不太擅长支持创新型的增长。
黄益平的看法颇能反映进一步纾困民企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在货币政策运用一系列工具为民企提供了价低量足的资金后,结构性改革应及时跟上。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构建激励相容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民企营造公平、非歧视性的金融环境,激励银行、资本市场可持续地支持民企,让它们不用被迫去非正规市场寻求昂贵的融资,从而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是在去产能、控制宏观杠杆率、监管表外融资时避免运动式“一刀切”。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9年年会”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表示,“去产能”中的一些做法是行政运动式的,会对“六稳”造成比较大的伤害,比如在“去”煤钢产能的过程中,“去”的民营企业比较多,在PPI大幅度上涨后,成本向中下游传递,这使得中下游大量民企感到沉重负担。
楼继伟的观点体现出去产能乃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工夫,应运用改革的办法完成。不仅仅是去产能,在控制宏观杠杆率时,应依照具体行业、企业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避免运动式的“一刀切”,误伤民营企业。而在压降“影子银行”等表外融资时,一些规模适度、发展合理的“影子银行”确实反映了实体经济的部分融资需求,应当受到妥善对待。总之,去产能、控杠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都是长期性工程,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有益,只要把握好节奏与工作方法,按规律办事,便不会与短期稳增长发生冲突,而能与货币政策更好地配合,共同激发经济活力,提振企业需求,将“宽货币”真正转为“宽信用”。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