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文化观察 > 正文


社火流变折射年俗变迁

时间:2019-02-13 10: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导读]俗话说,“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春节期间耍社火是我国北方农村的古老年俗。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先民祭祀社神和火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从文献记载来看,社火在宋朝已非常流行,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社火表演的盛况。20世纪80年代,“耍社火”重新盛行起来。

俗话说,“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春节期间耍社火是我国北方农村的古老年俗。

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先民祭祀社神和火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从文献记载来看,社火在宋朝已非常流行,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社火表演的盛况。

20世纪80年代,“耍社火”重新盛行起来。进入新世纪,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很多年轻人对社火越来越不感兴趣。随着老一辈“社火人”的离去,社火可能会陷入“无人耍”的尴尬。几十年间,社火起起伏伏的命运,也是年俗变迁的一个缩影。

我国幅员辽阔,社火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西北地区,古浪社火最具特色。春节期间,村民自发组织“元宵会”,专门负责闹社火活动。从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的社火队披红挂彩,浩浩荡荡出街。

锣鼓充当整个社火的前导,掌握社火队伍行走的方向和速度。两人抬一大鼓,一人司鼓,6~8人打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热烈。“春官老爷”紧随其后,这是社火演出中的灵魂人物,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思维敏捷的老者担任。“春官老爷”头戴乌纱帽,身着蟒袍,手持羽扇,在“差役”前呼后拥下,威风凛凛。社火行进中遇到庙宇、泉头及百年老树都要上香祭神,香由“春官老爷”来上,上香后磕头,以祈神灵保佑。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的核心——“身子”。“身子”采用踩高跷、跑旱船等多种样式,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社火所经之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元宵节,“春官老爷”带领各路“神仙”挨家挨户继续“串门”,把祝福送往千家万户。社火每至一家,主人燃放鞭炮相迎,热情招待。“春官老爷”来到堂前祈福焚香,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祝福主人一家健康平安。等社火队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社火“祈福敬神”的功能早已淡去,转而成为春节期间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尤其近几年,社火表现出更多的综合性发展趋势。

从表演内容来看,除了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之外,还出现了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比如,在社火表演中“春官老爷”的领唱歌谣,以往都是单一的祈福消灾内容,现在则增加了党的惠民政策、改革成果,并表达出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喜悦。

从表演形式上看,今天的社火从早期原始的单一祭祀仪式,演变为包括踩高跷、跑旱船、耍狮舞龙、扭秧歌等多种形式。同时,由于表演乐器的增加,音乐与舞蹈交织,体现出传统内容与现代形式的完美结合,甚至在一些社火节目中逐渐有了街舞、流行歌曲演唱等新内容。而彩车队从牛车马车,已经变为机动车,车身上更是展示着各村镇的特色产品,成为广告宣传的绝佳载体。

从传播方式上看,随着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社火表演开始打破区域限制,社火不再是一村一社的自娱自乐,而在流动演出中实现了与不同地域年俗文化的交流。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社火的传播。今天一些社火队在表演中玩起了网络直播,让社火从乡野间耍到了网络上,从家门口影响到千里外。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火,当下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农耕社会为社火表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现代社会,社火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方面,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社火的传统功能早已消失。同时,如今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彩,手机、网络、歌厅、影院等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要远大于社火,这些都极大地挤压了社火的生存空间,使得作为乡村年俗的社火逐渐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伴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火表演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每年都是踩高跷、跑旱船,必然难以满足现代人求新、求变、求刺激的审美口味。即便是踩高跷、跑旱船这些传统社火表演,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拿踩高跷来说,原来高跷的高度1.5米左右,不仅能行走,还能跳跃甚至翻跟头,难度系数较高。随着一批批社火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年轻人又不愿学习这些古老的民俗项目,不要说高难度的踩高跷表演已难以见到,就是普通的踩高跷也渐渐后继无人。可以说,没有特色与绝活的社火,是无法吸引人们关注的,自然无法延续和发展下去。

2006年,民间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的社火,集中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是春节期间传统民俗活动的亮点,一直扮演着传统农耕文明传承者的角色。

进入新时代,社火传承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传统的社火表演形式越来越“不受待见”,但传统社火活动中“阖家团聚”“祈求幸福吉祥”的主题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此外,快速的城市化,也让人们对“故乡”和“乡愁”更加迷恋,而社火则是寄托乡愁的可行载体之一。因此,社火传承最重要的是将社火中崇德向善、团团圆圆等传统人文精神,凝聚提炼出来,丰富和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向海内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

传统社火是年俗,也是民俗,所以传承的关键在于突出主体参与者“民”。现代生活不像以前一样辟土植谷、弄土成器,社火要让民众成为参与者,就要采用现代的形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比如有的社火表演引入直播就是很好的尝试。

(作者:梁军,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编辑:zmh

关键字:社火年俗流变表演传统官老爷人们春节文化踩高跷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