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深度调查 > 正文


公募盲目扩张之殇:巨无霸基金频现巨亏

时间:2019-01-20 08:11:41   来源:经济观察报

[导读]——“还有一元买入的在坚守吗?”——“抛了一半”、“在呢,就当没有它,反正亏那么多了”、“本金快亏完了,我就留着看他还能不能创新低”、“亏了9万多,坚持就是胜利”。这是发生在一家知名理财平台基金吧里的一段对话,这些网友共同把矛头指向了一只堪称巨无霸的基金——富国改革动力基金。在这只基金的讨论区里,每天都有基民在打卡,吐槽抱怨者甚众,也有少数巨亏者表示要补仓或坚持持有。

——“还有一元买入的在坚守吗?”

——“抛了一半”、“在呢,就当没有它,反正亏那么多了”、“本金快亏完了,我就留着看他还能不能创新低”、“亏了9万多,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发生在一家知名理财平台基金吧里的一段对话,这些网友共同把矛头指向了一只堪称巨无霸的基金——富国改革动力基金。在这只基金的讨论区里,每天都有基民在打卡,吐槽抱怨者甚众,也有少数巨亏者表示要补仓或坚持持有。

富国改革动力基金成立于2015年5月,初期规模130亿元。成立三年半时间以来,该基金频频跑输基准,在所有股票类基金中,一直比较靠后。根据富国基金官网公布的数据,2018年年底,该基金资产规模仅剩21亿元,发行总份额也跌至51.49亿份。截至1月17日,该基金净值跌至0.42元,较成立时下跌58%。

事实上,市场上还存在不少类似的巨亏基金。

多位行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过去几轮行情较好的市场里,一些基金公司在管理费和规模效应的诱惑下,盲目扩张,却未能匹配足够的管理能力,最终自食其果,导致基金回报率为负,投资者利益受损。

华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总经理直言,这些基金出现的背后,还与一些基金公司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包括投研考核标准、考核周期等。

“尴尬而失真”的扩张

在公募基金行业里,每一次百亿级产品出现,都会引起一阵欢呼和瞩目。对规模的追捧似乎已成为这个行业的思维惯式。但若不叠加严格的风控体系、出色的投研能力和稳定的投资收益,这些暂时的繁荣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泡影。

中国央行在2018年解读货币市场基金新规时便提到,目前,行业部分基金盲目扩张,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前文提及的富国改革动力基金成立之初就是一只百亿级产品。该产品首募时每份1元,发行总份额为132.55亿份,超过14万户基民参与进来。成立三年半以来,该基金经历了3位基金经理,但这只基金没有一天赚过钱,仅有成立之日净值为1,此后一路震荡下跌至0.42,均属于“一亏到底”。

同样亏损严重的还有易方达新常态基金、工银瑞信互联网加基金等。他们发行初期规模皆超百亿,但成立至今亏损也都超过了5成。两只基金的投资目标同样提及“通过精选个股和风险控制,力求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获取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这几只基金都成立于牛市中,在当时的市场行情下,有很多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投资者也愿意买单。但其中有一部分基金在管理上没跟上来,再叠加如今不是很好的行情,导致产品最终亏损。”上述华南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

他认为,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前要审慎考虑,不能只顾及管理费和产品规模,借风口盲目扩张规模只是短视行为,要把眼光放长远,注重长期稳定的业绩。

他补充到,因为盲目扩张,有些公司的基金经理兼任多只产品的基金经理,给他们管理产品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情况下,他们负责的这些产品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主题、行业、规模同样差别很大,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往往只擅长管理某一类产品,这个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而对于一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公司扩张也有其无奈之处。这些公司为了填补产品线的空缺,需要根据既定规划发布新产品,但大公司基本上已经占据了他们所布局产品线的大半江山,中小型公司的业绩和规模都难以做到非常突出。“但如果放弃扩张,基金公司就相当于放弃了一部分业务和一块有可能取得胜仗的阵地,他们也不愿意。”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投资总监指出,现在之所以有很多迷你基金大批量出现,清盘潮一浪高过一浪,也和基金公司盲目扩张基金产品数量有关。

从整体数据上来看,截至2018年底,剔除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的债券基金后,公募基金资产总规模为4.86万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0.38万亿元。然而,股票类基金规模较去年却减少了0.52万亿元。这意味着,股票类产品在2018年的搏杀是在存量减少的残酷背景下进行的。同时,正是因为基金产品的清盘已经显著影响了基金产品数量的增长,2018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也远远高于实际增长的基金数量,新基金发行所带来的增量成为一场虚幻的泡影。

基金规模过小实际上时刻面临着清盘风险,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两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克制与救赎

基金公司盲目追求发行数量,追求管理费和规模,无视业绩的做法,无疑会损害投资者利益和基金公司的声誉,同样也会使基金行业的形象大为受损。

招商基金一位产品部人士表示,唯有自我救赎,提升“内功”,增加投研宽度与深度,为投资者创造真实可持续的回报,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赖和认同,从而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在市场高点时,投资机构保持理性克制欲望很重要,盲目扩张的结果就是推着投资者高位站岗,得不偿失。”

事实上,并非所有成立于牛市中的基金表现都不如人意。比如,在2008年市场大跌之前,公募基金业曾发行了一批基金产品,其中诺安配置、新华成长、大成回报等在成立后均依靠成立后骄人的业绩完成了“自我救赎”和U型反转,实现了规模增长。

同时,在公募基金行业扩张步伐放缓,存量博弈格局明显的当前,找到自己的生存点并发力深耕,建立健全投研体系和考核标准,对基金公司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前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邓晓峰曾指出,大资管时代,基金风格有明确的划分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进行选择。尽管投资风格细分后会各具特点,但投资的基础就是寻找好的公司,通过上市公司的成长与价值创造投资回报,这是一个基本不变的逻辑。

“在我看来,不管是哪个规模的基金公司,上至价值观,下至估值体系,均要有明确清晰的标准。他们都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长来布局产品线,做好特色业务,而不是指哪打哪。过去拥有多个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现在需根据自身个性、投资优势确立相对专一的细分领域,摒弃过去多元化的投资思维。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如果多从持有人角度考虑,提供可持续的业绩,规模自然慢慢起来了,管理费自然随之增加。”上述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投资总监表示。

在投研体系方面,邓晓峰认为大可不必“全能”,有鲜明的投研风格已经足够,并由此进行风格化管理,不能只看重短期收益和短期考核。同时,投研团队要稳定,其研究要更加精准并且长期耕耘,亦要更加关注投研过程和配套的考核机制。

邓晓峰表示“不过,无论是执行全产品线和多元化配置战略,抑或坚守独特风格创立明星产品途径,都取决于公司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和行业发展的判断,关键是管理好人。”

编辑:zmh

关键字:基金公司产品公募巨亏巨无霸规模频现盲目投资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