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年糕华家腊豆 曹家中西年饭桌(图)
时间:2019-01-19 08:08:21 来源:每日新报
[导读]津城名人后代的特别春节记忆 袁家年糕华家腊豆 曹家中西年饭桌(图) 吴非 单炜炜
华家过年餐桌上必备的酱油茄
上世纪60年代华家两辈女眷过年期间在照相馆的合影
华世奎后人华绍慧(右)和华克循(左) ▲酱油茄是华家过年餐桌上常备的一道菜,从秋天就开始准备了。在过去,每到春节女眷们到照相馆拍照也是一道风景线。 |
袁世凯后人袁家诚
轮盘赌模型 ▲小型轮盘赌是袁家诚关于儿时春节守岁记忆中最难忘的一种“洋”游戏。 |
曹锟后人曹继丹 曹家过去家中女眷过年时的“一身新”都是津城有名的老师傅上家里量身定做。 |
曹锟
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无论凡夫俗子还是达官贵人,在春节这一天,总会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祭祖、守岁、放爆竹、贴春联、吃饺子……围绕过年的种种老例儿总被口耳相传,不过自古以来,不同时期过春节的习俗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探访津城名人后代,听他们追忆祖辈或是专属于大家族的特别春节记忆。
袁家诚 袁世凯十子袁克坚次子
守岁玩洋游戏
老爸会做西餐年饭桌还得中国味
如果追溯“春节”一词的来历,不得不提袁世凯。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批准了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提议,将农历的“元旦”定为“春节”,就是正月初一,并于1914年开始实施。作为在津一支的袁家后人,今年81岁高龄的袁家诚对儿时春节最深刻的记忆,总是伴随着传统和洋味的交织。中国年就要吃得传统、穿得传统,而这过了午夜12点的守岁,则往往是中西合璧,“打扑克、推牌九、帕斯、21点、10点半……除夕守岁,都是父母和我们常玩的游戏。”
守岁除了玩麻将还有小型轮盘赌
袁家诚印象最深的还得说“三十儿晚上守一宿”。袁家后人家中设有祠堂的,除夕辞岁总先要到祠堂给祖先磕头烧香,“年年如此。”男孩喜欢放鞭炮,但是除夕晚上必须和父母守岁,“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12点给父母磕头,然后陪着父母熬夜,有时他们想喝点白兰地、杜松子酒,我们这些小孩也就都凑合着围坐一起。”
守岁总是伴随着各种娱乐项目,在袁家诚的记忆中,小时候除了打麻将,他们家还有打扑克、推牌九、帕斯、21点、10点半等各种经常玩的游戏,“原来我们家还有一个我父亲从美国带回来的小型轮盘赌,特别好玩,转起来压红杠还是黑杠……不过无论哪种游戏,父母基本都会成心输给我们,赢了买糖吃,哄我们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用袁家诚的话说,这样过年才有意思。
“洋春节”有炸土豆饼过年得吃纯中餐
袁家诚的父亲做得一手好西餐,“我们这群孩子最喜欢吃父亲做的炸土豆饼。牛肉末和胡萝卜弄成馅儿,土豆蒸好后做成泥,包上肉馅儿、裹上面包渣,然后下锅炸。”土豆饼只出现在“洋春节”——圣诞。“中国年还是要有最传统的中国味。我们家的年饭桌上,几乎没有过西餐,倒是有时会包鸡肉韭黄馅儿的饺子,那个馅儿是真好吃。”
对于在少年时期有很多“洋气”记忆的袁家诚来说,每到春节,家里都是充斥着最传统的中国老味道,“年饭桌上,我们最喜欢父亲炒的菠菜肉片炒年糕。”甚至他还记得,哥哥除夕去祠堂磕头,特意穿过传统的小马褂、小长袍。“我父亲那一辈,过年都要穿上袍子、马褂给大哥袁克定磕头拜年。听我爸提过,大爷脾气大,小哥儿几个都怕他。民国后,有些老传统就没那么严格了,包括磕头也是着便装就可以了。”新报记者 吴非
华绍慧 华克循 华世奎后人
拜年磕头没红包
茄子酥鱼年饭桌
天津“八大家”之一的东门里“高台阶华家”,祖籍无锡,清初由南方辗转北迁,后定居东门里。从华家走出的近代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题写的“天津劝业场”匾额被视为是其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对于华家后人来说,现如今每到过年,家中还是保留了一些老习惯。磕头拜年不讲究红包,只贴福字不贴吊钱儿……“华家家教严格,最忌奢靡风气,这个家风也延续始终。”
一晚上磕过几十回头
华绍慧和华克循都曾在东门里的华家大院生活过,“华世奎是我的伯祖父,华绍慧的伯曾祖父。”华克循辈分高于华绍慧,不过年纪却比华绍慧小,因此除夕进祠堂给先祖磕头辞岁的场面,只有华绍慧亲身经历过。
每到春节前两天,都会提前布置好华家大院的祠堂,按规矩摆放祭器,将先祖悬影挂好。“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还有这个传统。当时的祠堂坐南朝北,照老房讲法应该是八间,做了五个开间,长24到25米,宽度9到10米,很高大。正门进去,中间供奉着祖先灵牌和始迁祖悬影,其余几面挂着五六十张一米多宽的悬影。”
年饭过后,老辈人待在家中,小辈女眷到各房之间串门聊天,晚上九十点钟家里的男性就要到祠堂开始行磕头辞岁之礼。家中辈分最高的长辈作为“家长”主持祭祀,“先给老祖磕头,转着圈再磕四方,一晚上光祠堂至少也得磕七八回。”祠堂拜祭完先祖,华绍慧那时还要被父亲领着再去长一辈的各家各房接着磕头拜年,“由于我辈分比较小,这一晚上磕的头就更多了,怎么也得十来家。但有一点:磕头不给钱。我们后来开玩笑说,这要是给钱,一晚上大发了。”
华家过年还有个习惯比较与众不同——不挂春联不贴吊钱儿。“只贴福字。有的家中屋里会挂对子、中堂画。”华克循解释,讲究的华家在房间对开板门上都会有“门芯书”,“位置大概就和贴门神的位置差不多,一般是四字,吉祥话儿或有深度的文言。用我爸爸的话说,那都是过去‘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孟广慧‘孟大爷’给写的。”
年饭菜从秋天就开始准备
华氏家族非常重视过年,“可以说从秋天就开始准备了。”华克循和华绍慧聊起家族传承至今的很多年饭习俗颇有兴致。过年期间,华家的饭桌上总有几道特别的传统菜。比如酱油茄,“必须得是秋天的茄子才放得住。”茄子片切得越薄越好,晾晒过后将茄子干存起来,过年时拿出来先过水,然后放入大量花椒,加酱油……
华家做腊豆也有讲究,“香干、胡萝卜、黄豆、木耳、香菇、腊肠、腊肉、少量虾仁等差不多十几种,要用刀磨成特别细小的碎末,大约一毫米见方,大油炒。”
白酥鱼则是华家年饭桌上颇有南方色彩的一道菜。华克循说,过去讲究用又大又高的砂锅来做,底下铺一层白菜心,放大葱和鱼。华克循家里现在还留着过去做酥鱼用的黑色大砂锅,“直径一尺二左右,非常深,估计这砂锅最少得一百多年。”新报记者 吴非
曹继丹 曹锟长孙女
年饭曹府传统菜
洛阳来的红鲤鱼祖父过年收鲜货
“过年可是我们小孩子们最盼望的事情了。”北洋政府总统曹锟长孙女曹继丹告诉记者,过去家中过年有些“中外合并”,即讲究传统的年俗,又有很多西洋元素。
除夕祭祖要给“娃娃大爷”换新衣
“我小时候已经搬到了岳阳道。”作为当时曹家长孙女,曹继丹被分配到一件很轻松漂亮的活儿——擦银器,“成套的银质餐具特别漂亮,有的上面还有些福寿仁和的传统字,因为吃西餐和中餐有时都用得到。”
过年讲究从头到脚一身新,“母亲的旗袍和我们姐妹的棉袍都是天津有名气宁波人阿福老师傅、新兴公司的大老板‘小老虎’上家里量身定做。”曹家疼女,新鞋子是上海买的小红皮鞋,连扎头发丝带、发卡子也都从上海买,“尤其是戴的半珠宝的花卡子,上面是‘赛璐珞’的玻璃宝石,当时特别洋气特别时尚。”
在除夕晚饭之前,还有一系列的祭祖事宜,孩子们还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娃娃大爷”换新衣服。平时,娃娃大爷不但要送到娘娘宫洗,还得预备四季衣裳,所以过年也得有新衣服和新坐垫。
年夜饭伴西洋乐源自袁家
“给祖父祖母上香、祭拜后,就能拿到大红包了。”忙忙碌碌一下午,到了晚间7点左右,也是真饿了。
“我记得当时的天津大虾吃得我是满嘴红油。”曹继丹说,年夜饭那一桌子非常丰富,但必须有几样曹府的传统菜:狮子头、八宝鸭、咖喱鸡、佛跳墙等,“咖喱鸡、红菜汤是我祖母生前最爱吃的一道菜了。”在除夕这一天,自然是当时的一家之主、曹继丹的父亲先发表一番新年寄语,然后才能开动,“吃饭时,唱片机里放着西洋乐。”多是一些喜庆、欢快的交响乐,曹继丹说,这个起源于祖父曹锟的上司袁世凯家的习惯,于是下属们纷纷效仿。
除此之外,令曹继丹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可以打开家里写字台大小的八音箱,“打开以后,一个洋娃娃大小的人伴随着古典音乐跳舞。而且整个八音箱里,有山有树有溪流有鸣雀有水鸭,各种巧妙的机关让这一切融为一体。”
祖父曹锟如何过年的呢?曹继丹说,自己听父辈们多少说过一些,零星记得,祖父曾在保定自己的老农别墅中供养孤寡老人,这个“济养院”也是现在养老院的雏形,过年时也要有特别的安排和照顾;祖父寓居天津后,当年的手下在过年时常常送来鲜货,“尤其是黄河红鲤鱼,从洛阳送到天津还活蹦乱跳。”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