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文化产业 > 正文


《丝路花雨》第六代“掌门人”:一生一部剧,此生足矣

时间:2019-01-15 08:5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导读]中新网兰州1月14日电(记者丁思李亚龙)陆金龙,甘肃省歌舞剧院现任院长,《丝路花雨》剧组第六代“掌门人”。熟悉他的人调侃他为“热剩饭的高手,这么多年啥事儿都不重要只唯《丝路花雨》,并反复炒这一部剧。”每逢此时,陆金龙总是笑笑,“我每次热的剩饭,只要观众喜欢,国际市场上买账,有人吃,还有人要,何乐而不为呢?”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

陆金龙,甘肃省歌舞剧院现任院长,《丝路花雨》剧组第六代“掌门人”。熟悉他的人调侃他为“热剩饭的高手,这么多年啥事儿都不重要只唯《丝路花雨》,并反复炒这一部剧。”

每逢此时,陆金龙总是笑笑,“我每次热的剩饭,只要观众喜欢,国际市场上买账,有人吃,还有人要,何乐而不为呢?”

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自1979年首演至今,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887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40年来,不断整容改妆,升级换代,常演常新。

初见《丝》剧的昨天:开拓创新,荣耀经典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国文艺界,“敦煌”成为了西部文艺工作者创作新剧、探求改变的突破口。

同年,24岁的陆金龙从甘肃省艺术学校毕业,作为一名声乐演员分配到甘肃省歌舞团(甘肃省歌舞剧院前身),正好赶上了《丝路花雨》的创排。

陆金龙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回忆说,初创时期的《丝》剧是有歌有舞的,当时全院集中创排,所有人员都成为这部剧的“复合型”演职人员。他参与了声乐伴唱,还进入群众演员排练。

七下敦煌,数易其稿。甘肃艺术家们不断摸索和修改,其舞剧名称先后由《敦煌曲》《丝绸之路》,而最终定为《丝路花雨》,传唱至今。舞剧的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去除了歌唱的部分,删减了冗长的情节。

随着该剧创排深入,作为群众演员的陆金龙从剧目中“退役”了,从台前走到了幕后。“我经历过剧组的舞美制作,演出时还给演员们递过道具、幕间拖过地板,工作紧张而忙乱,但是很开心。”他回忆说。

1979年5月23日,《丝路花雨》在兰州黄河剧院首演,同年10月1日,庆祝建国30周年,《丝路花雨》赴北京演出,获得中国官方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反响强烈。

“他们出发去北京后,就一直回不来,太火爆了,又受邀去了广州、香港、上海等地。”陆金龙说,演员们一直回不来,为季节性更换衣物,当时剧院只能派人将夏季衣物送往剧组,再将他们冬季衣物带回兰州。

谈及《丝路花雨》,陆金龙总有说不完的话,“很荣耀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情节,才会有之后的2008版、2016版的《丝路花雨》。”

担起《丝》剧的今天:打破禁锢,修排升级

《丝路花雨》“复活”了沉默千年的敦煌,也开启了一条传播中华文化“远渡海外”走向世界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该剧多次受邀赴海内外演出。那段时光,被誉为该剧的“鼎盛时期”。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启了对敦煌题材和敦煌舞蹈的膜拜和探秘,高薪高待遇“争抢”该剧主演人员,各类优秀舞剧作品不断涌现。1986年,陆金龙被调入甘肃省文化厅,但工作范围仍与当地艺术院团打交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丝路花雨》不再一花独秀,一段时间甚至跌入谷底。受制于人才更替不足、市场反馈不及当年,随后剧院相继又创作了《箜篌引》《悠悠雪羽河》《敦煌古乐》《敦煌乐舞》《天马萧萧》等新舞剧,均获得多项国家奖,但从市场推广运行来看,都未能向《丝》剧那样走得太远。

2002年末,陆金龙成为了甘肃省歌舞剧院的第六代掌门人,这个时期也是剧院最困难的日子,演职人员的工资都发放不全,朋友们劝告他,“你这个时候跑来干啥?那个辉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我坚信《丝路花雨》会崛起的。”依靠着对《丝》剧多年情感及在甘肃省文化厅工作的经验分析判断,陆金龙与他的领导班子同仁下定决心修排《丝路花雨》。

2003年到2008年,担任院长的陆金龙一部新舞剧都没有排,他带着原版《丝》剧奔波于全国各种演出市场,跟随剧组看了上百场的《丝》剧,找寻它的突破口。

“那时候我的压力很大,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排新戏?”但坚持创新复排的陆金龙,他迟迟按兵不动,“我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新版《丝》剧不能轻易出手,我怕早接笼盖,馒头会蒸不熟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会来了。中国官方决定让饰新换妆后的《丝路花雨》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为奥运献礼。

“创排新剧不仅要保留《丝》剧的精髓和风格,也要冲破其禁锢。正如我们所敬仰的敦煌文化精神,要有包容性,要有外来力量的融合与创新。”陆金龙说。

创演至今的2008版《丝路花雨》,不仅在服饰、舞美、舞台设计上进行更新,既保留敦煌的古朴典雅,又有国际时尚感。最令人耳前一亮的是,将原民乐演奏转型为“交响乐+民族色彩乐队”演奏,提升了音乐表现张力和冲击力,时间上由之前的2小时10分压缩至1小时45分,按照舞剧国际标准时间而定。

奥运会之行后,《丝路花雨》再度掀“敦煌文化”热潮,开启了时隔多年之后的又一次国际巡演之路。进入美国国家大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前往朝鲜、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演出,中国文化以新的姿态进入国际市场。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三年,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献礼,2016版《丝路花雨》应运而生,时间为90分钟。

2017年,推出旅游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在甘肃敦煌开启常态化演出。2018年,旅游版《丝路花雨》在兰州黄河剧院驻场演出。期间,该剧从传统舞剧室内演出向户外演出转变,驻场演出的票价也从几百元降至40多元的惠民价,经过了“既能上厅堂,也能下厨房”的历练和打磨。

开启《丝》剧的明天:中外合演,创排新剧

2018年,陆金龙终于要着手创排一部新舞剧《彩虹之路》。

他说,花雨之后有彩虹,新剧是《丝路花雨》的姐妹篇。2019年10月1日,《丝路花雨》要带着妹妹《彩虹之路》一起为新中国70周年庆生。

创作期间,甘肃省歌舞剧院70岁的老编剧牟瑜担任《彩虹之路》的初稿编剧。他数次赴西安、伊犁、杭州以及敦煌、张掖、武威、玉门等地采风,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收集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舞蹈元素及西域多民族的民俗风情等创作素材。

2018年11月15日,舞剧《彩虹之路》排练和各项工作全面启动。“丝绸西去,天马东来,彩虹架金桥,丝路传友谊。”牟瑜说,《丝路花雨》用舞台艺术的表现将中国文化的概念在世界舞台上扩大,《彩虹之路》则凸显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民众沟通交流的桥梁,中国文化对外界已不再陌生。

除了编排新剧,65岁的陆金龙则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人才的储备培养、延续和更替”上。自2002年始,甘肃歌舞剧院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通过4年学习,可获得西北师范大学颁发的中专部毕业证。毕业后,舞蹈演员一边留在剧院工作,一边在高校继续本科教育。

兰州姑娘康琦和赵敏便是院校联合办学培养的学生,她们被选中成为《丝路花雨》剧组第21位、24位“英娘”,目前也是《彩虹之路》舞剧中的后备主角演员。

2019年,陆金龙又有了对《丝路花雨》的创新设想,意为《丝路花雨》的“明天”。他说,即《丝路花雨》国际版,过去的版本都是中国人给外国人讲述故事,如今,是要让中国人与外国人合讲中国故事的丝路传奇。

作为跨时最长的一代掌门人,陆金龙说,40年前,老一辈艺术家们,有心无心地拨动了世界友谊的旋律,这是让“丝路花雨人”一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我这一生,和《丝路花雨》结缘将终身相伴,无论何时都初心不变,从未放松过,有压力就有动力,而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此生足矣”。(完)

编辑:zmh

关键字:丝路花雨陆金龙敦煌演出舞剧中国一部掌门人文化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