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时间:2019-01-13 08:13:20 来源:中国网
[导读]中国基金报记者赵婷春节将至,私募行业离职和招聘信息同时开始增多。记者调查了解到,私募们离职的原因,除了“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其实从老板到研究员,心理都有不同的困惑,折射出野蛮生长的私募基金在管理上还比较粗放。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基金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填补这一短板,制定明确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公司文化,吸引留住人才。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拿完年终奖了,打算跳槽吗?
春节将至,私募行业离职和招聘信息同时开始增多。记者调查了解到,私募们离职的原因,除了“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其实从老板到研究员,心理都有不同的困惑,折射出野蛮生长的私募基金在管理上还比较粗放。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基金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填补这一短板,制定明确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公司文化,吸引留住人才。
“拿完年终奖了,打算跳槽吗?”年底不少人开始在心里掂量这个问题。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有私募人士宣布离职,同时,也有不少私募机构发布招聘启事,招揽人才。
从记者调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家私募机构了解到,离职的投研人员主要会向三个方向流动。第一是离职自己创业。这一类私募从业人员大多职位级别较高,或者个人能力突出,志向较高。在感觉从业经验和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选择自立门户。
第二种是选择更符合自己期待的私募。这些投研人员离开之前的机构多是感到薪酬缺乏吸引力、投资理念不合以及没有管理投资账户的机会。
第三种则是重归公募基金体系。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中,不少公募的投研人员选择奔私,但在经历了2016年、2017年的市场分化之后,一些之前奔私的投研人员选择重返公募。
沪上某金融猎头表示,近两年,明显感受到一个趋势,即前两年奔私的公募派人士很多想再回公募。近两年市场赚钱不易,监管趋严,产品难发等因素让小私募生存艰难。而在公募体系中,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升任基金经理,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职业路径,私募则很难看到清晰稳定的行业前景。此外,从底薪来看,私募的薪酬也不如公募,一些研究员经过实际的比较而愿意再回公募。
“不过,再回公募并不容易,除非曾经在公募有着非常好的业绩表现。同时,在私募的从业时间不长也没有积累过硬的资历。最近两年公募基金的招聘,主要是应届生或者从公募体系当中挖人,‘私转公’不具备优势。”上述金融猎头表示。
粗放管理难持续
谈到跳槽,不同规模的私募也各有不同的烦恼。
多位小型私募基金总经理表示,研究员跳槽的核心还是薪资水平。优秀的研究员身价自然较高,而普通私募给不出太高的薪水。而且不少成熟的研究员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并不匹配,‘性价比’低。实际上,不少私募本身并未设定清晰的激励政策,薪酬发放较为随意。
不过,即使大型私募也并非就可以给出高薪资。比如合伙人数量较多的大型私募,其合伙人本身能力较强,研究员的作用不大,给出的薪酬自然就不高。尽管研究员跳槽频繁,公司也不会特别重视。
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问题是无解的,人员流动还会是私募行业的常态。他们认为,有10%的人员流动属于正常,但如果内部人员流动达到30%,这就需要老板重新审视公司的管理问题。行业人员流动性问题也折射出私募基金行业普遍存在的公司管理粗放的问题。
一位大型私募投资经理表示,私募是一个高流动性的行业,现实且浮躁,太多人都急于把钱赚到手,流动性高是一个无解的行业常态。但是,私募负责人需要认识到,私募机构要做大可能只需要抓住一波机会就可以做到,但要持久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稳定的投研队伍。投资和管理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现在很多私募都是做投资出身,对公司管理并不在行。
格上财富分析师雷蕾表示,私募行业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才密集型行业,而优秀人才对于更完善的激励机制、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强的投研支持与信息共享机制、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都有很高的追求,这也使得行业中人才流动非常频繁。优秀私募应该花更多精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并且留住他们。
>相关新闻
- 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 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 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 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 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 年底跳槽季 私募人员流动频繁折射公司管理粗放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