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 正文


19岁汉服爱好者:穿汉服和穿T恤是一样的

时间:2019-09-14 08:25:40   来源:新京报

[导读]19岁汉服爱好者:穿汉服和穿T恤是一样的9月10日,大观园内,汉服爱好者与同伴游园。一名汉服爱好者正在家中整理衣柜中的汉服。9月10日,大观园内虎斑(化名)正在游园。6月7日,端午节汉服爱好者参加活动后集体合影。2019年中秋节是韩杰(化名)爱上汉服的第一个中秋,这个中秋因为工作原因,他不能参加汉服圈的集体活动。

 

9月10日,大观园内,汉服爱好者与同伴游园。

一名汉服爱好者正在家中整理衣柜中的汉服。

9月10日,大观园内虎斑(化名)正在游园。

6月7日,端午节汉服爱好者参加活动后集体合影。

2019年中秋节是韩杰(化名)爱上汉服的第一个中秋,这个中秋因为工作原因,他不能参加汉服圈的集体活动。

张扬(化名)则幸运很多,中秋节当天,他和圈内的朋友们聚集在北京四惠一家茶舍内,欣赏新款汉服,相互寒暄工作和日常生活,在悠扬的琴声中,观看具有汉服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

茶舍的灯光温和而瞩目,灯光下身穿汉服的当代青年们,吃月饼、喝果酒、赏月亮、猜灯谜,举止优雅。盘腿而坐,谈论着关于汉服的那些事。

19岁的韩杰常常穿汉服搭配运动鞋。“汉服就是一种服饰,我穿汉服,和其他人穿T恤、棉袄是一样的。”韩杰认为,汉服文化的发展不只是复古,而是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

半年买了8套汉服

韩杰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家糕点铺的甜点师。他称自己进入汉服圈才半年,此前一直喜欢的是Cosplay。

2017年,韩杰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穿着汉服游公园,一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古典美与诗情画意的小桥、溪水、桃花融为一体,让他感受到汉服文化的魅力。当时,他对汉服的认识并不多,以为汉服就是汉代的服饰。

2019年春节期间,韩杰逛庙会,看到一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身穿汉服,披着披肩,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汉服。于是他在网上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汉服。

从此,短短6个月,韩杰购买了8套汉服,每套汉服种类不同:“汉服和日常穿的服装一样,要有换洗的,还有夏装和冬装。”

韩杰最喜欢的汉服是明制和魏晋风两种,最贵的一套3000多元。如今的他,除了上班,个人生活时间均穿汉服。韩杰觉得,汉服穿起来要比普通服饰舒服许多。“单位允许,但工作起来不方便,衣服容易沾上污渍。”

“我的家人都挺支持我的,毕竟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嘛。”韩杰一边展示和母亲聊的关于汉服的微信记录,一边说。

遇到嘲讽之后

“买第一套汉服完全是觉得好看,没想到就逐渐入了深坑。”后来,他开始对汉服文化感兴趣。

“汉服只是一种服饰,没有别的特殊含义。”回忆起第一次穿汉服走到街上收到异样的眼光,韩杰的同好张扬(化名)至今记忆犹新。2018年暑假的一个晚上,张扬吃完夜宵,穿着白色汉服,和两三个朋友在街头散步,被身后的一对男女叫做“妖怪”“神经病”。

“你不了解汉服文化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诋毁我的喜好吧。”张扬当时特别想转身把他们打一顿,但他忍住了。张扬说,穿汉服不仅仅是换了一种服饰,还是自我修养提高的一种方式。

5年前,张扬也是因为觉得汉服好看,开始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穿汉服,进而更加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待那些人不理也罢。”

与张扬遇到的情况类似,韩杰穿汉服走在街上也曾遭遇过冷嘲热讽,曾被路人询问他穿的是不是韩服、和服,但更多的是抱着友善态度欣赏和拍照的。只要对方愿意了解,他都会详细地向对方介绍。

也曾有人觉得韩杰穿汉服出门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借机炒作,但如今地铁上、街道上穿汉服的人比过去多了很多,让韩杰觉得中国传统服饰和文化又焕发了活力。

汉服的复兴不是复古

在韩杰看来,汉服的复兴不是复古,应当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有所革新。他拿汉字类比,汉字从它诞生以来就不断演变,从商代的甲骨文到如今的文字:“如果仅仅复原历代的汉服,使得‘传承’仅仅止步于‘复古’,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难成气候。”

韩杰介绍,汉服有四个特征,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其中的常服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变化,比如除了交领之外,还有盘领、直领等作为补充。他认为,如果想在现代更好地传承汉服,一方面要保持其“交领、右衽、系带”等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应该接纳其发展出符合现代人精神文化及生活习惯的特点,不能被形式束缚。

汉服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设计师日夜的付出,每当新款汉服上市后,一些电商平台上便会出现盗版的仿冒服饰,这种服饰通常比正版便宜四五百元。但因为价格的差异,其材质及做工细致程度也各不相同。

“我鼓励汉服爱好者购买正版汉服,但有一些初入汉服圈的爱好者,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购买盗版服饰,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包容。”韩杰说,有一些爱好者分不清什么是正版汉服,什么是盗版汉服,甚至一些刚刚入圈的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他们购买盗版汉服会拍照上传,遭到个别极端爱好者辱骂。韩杰觉得,谁都有对一个新鲜事物不了解的情况,应该带着他们了解,学会分辨什么是正版汉服,什么是盗版汉服。

■ 看点

汉服专家:

还原传统服饰体现文化自信

9月8日,一场关于汉服文化与影视文化的讲座,在2019年北京时装周的论坛上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汉服研究者杨娜分享了她对汉服的思考。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化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秦浩天,也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与汉服的故事。

汉服研究者杨娜:

穿汉服要“从俗、尊时”

杨娜从2008年开始参加汉服活动,2009年到英国留学后,创立英国汉风汉服社,回国后开始从事汉服北京的活动,她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是以此为题,即《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再建构:以汉服运动为例》。

作为一名汉服文化研究者,杨娜认为她现在的工作,正好弥补了汉服领域的一项空缺:“做汉服实践的很多……但在理论重构方面有一些空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服饰的解构,按照朝代的传统描述方式,按照现代的民族服饰体系来建构完成。现代民族服饰体系分常服和礼服,这与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也类似,比如工作场合需要正装,日常场合休闲装就完全可以。”

杨娜认为,“从俗和尊时”即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是汉服穿着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日常装扮,不要宽袍大袖,只要适合日常生活,方便出行,干净利索即可,女生头发简单扎起,男生短发也可,不用戴帽子”。杨娜说,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都很快,日常汉服穿着和交际基本符合场景、方便出行就好,也不用过度强调礼仪章法。

“遇到重大日子,比如成人礼或者婚礼,就需要盛装,比如很多层的汉服,展现古人服饰隆重之美,遇到节日,还要考虑妆容的问题。”杨娜说,在节日穿着汉服,要注意不犯大忌,比如“交领右衽”,再有就是头、面、衣、鞋和配饰要相互配合。

以中秋为例,杨娜表示,中秋着装就是从俗,同时考虑天气比较凉,不能穿着太薄,正规的礼服即可,但也不用佩戴凤冠等显得太过于隆重。

影视服装设计师秦浩天:

还原传统文化服饰更有信心

2006年起,秦浩天开始从事影视造型、饰品和服装设计,曾参与了《影》《三枪拍案惊奇》《甄嬛传》《武媚娘传奇》等影视剧的制作。在这几年的工作中,秦浩天感受到了一种潮流的回归:“从以前哈韩哈日,到现在的对传统服装服饰还原感兴趣,这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

在他的印象中,市场对完全依据文化还原的设计,前几年在审美上接受度并不高,“2009年,我们拍摄金铁木导演有关唐朝的纪录片《大明宫》,我们将唐朝服装服饰和人文习惯,按照一比一的还原,比如眉毛是相连的,当时流行红妆,杨贵妃洗完脸都是红色的,但是观众不太接受,觉得不好看,导演表示,因为是纪录片,所以要坚持原汁原味的展现。”

这种设计中的顾虑逐渐减少,尤其到了2019年,“因为经济发达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文化提高了,了解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历史,就可以接受这样的服装和造型。”

秦浩天参与了《甄嬛传》所有人物的造型制作。在他看来,这部光造型设计就经历了五六个月的作品,制作非常精良,其中的造型设计,也引领了同类题材。

“为《甄嬛传》工作时我翻阅了许多资料,但也没有完全按照历史进行制作,而是进行了一些改良加工。”秦浩天说,在为影视剧进行造型时,他会先通读剧本,然后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比如对历史的部分参考多少,在造型中有哪些突破点。

他认为,造型设计师前期与演员见面沟通也非常重要。“演员自己阐述对角色的理解,对服饰的印象,有时会比造型师的感觉准很多。”秦浩天说,演员提出的更多是大的方向,比如,“我想演得内敛,我想在紧张的时候抠戒指,或者抚鬓角。”那么造型师就会更多突出戒指、护甲、耳环等饰品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

声音

电影和电视作品作为商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去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更能符合观众的审美口味,把古典元素融合在创作过程中。 ——秦浩天

新京报记者 王巍 刘名洋 A08-A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编辑:zmh

关键字:汉服韩杰文化服饰爱好者传统张扬秦浩天一样生活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